山里的下半夜寒氣很重,二姐付牡飛記得,捏皮球時,自己的雙腳常常凍得失去知覺,不得不用棉被裹住。但她發現,父母從來不這么做。因為“暖和容易睡著”,他們不敢冒險。
整整7個月,付學朋的呼吸就依靠這種人工擠壓。此后,在兩個姐姐因需要照顧孩子而相繼離開的日子里,父母依然守在他的床頭。他們說不出什么勵志或安慰的話語,只是用不斷捏呼吸球的動作,守護著兒子的生命。
夏天,王蘭芹一天要給兒子翻四五次身。家里唯一一臺電風扇,就懸在付學朋頭頂上。冬天,她早早拆洗好被褥,把兒子身下的木床鋪得厚實松軟。
由于長期按壓,這位母親雙手拇指的第二關節嚴重受損,她不得不把呼吸球放在床上,用手掌按壓代替手指擠捏。
付牡飛覺得,是父母給了弟弟希望。他開始看很多喜劇片、小品,對抗消沉的情緒,偶爾也和家人開開玩笑。
事實上,參與這場“呼吸接力”的人不止一家四口。舅舅、叔叔、堂弟、姐夫、鄰居……甚至包括付學朋的同學好友,許多人都來幫忙捏呼吸球。
“這是因為大家都喜歡他。”付牡飛說起弟弟依然自豪。她說在醫院里,弟弟對每一個醫生護士微笑,從不抱怨。
這個年輕人能講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即使躺在厚厚的棉被下面,被帽子遮住半個腦袋,只要有人和他說話,他也一定會把頭努力轉過來,眼神專注地看著對方。
2008年年末的一天,付學朋的小叔在電視上看到,有人用自行車輪圈自制電動呼吸器,馬上找到了侄女婿周國軍。
這位模具制造出身的男人,找來輪圈,反復試驗。“不行,電機太快,轉速滿足不了每分鐘17到18次的呼吸頻率。”這個巧手的漢子又琢磨著,要用齒輪調節轉速。一家人兵分三路,尋找合適的齒輪。
周國軍直到現在也忘不了那天的場景。幾萬平方米大的舊零件市場,堆滿了大大小小的齒輪。他和妻子挨個攤位問過去,心情近乎絕望。
“可能是奇跡。”周國軍說,他們無意發現了一個小葫蘆狀的減速器,一頭接上每分鐘1500轉的電機,另一頭就能傳送每分鐘17到18轉的速度。
一臺收音機大小的電機連著小葫蘆狀的減速器,再接上不到一米長的活塞連桿,焊上鐵片,只要連通電源,這臺機器就能按照呼吸的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