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是什么,人是什么,這些問題在幾千年前人們就開始思索。沿著歷史,從蘇格拉底康德到黑格爾。從泰勒斯王夫之到恩格斯或者是普羅塔格拉等人。他們依照自己的頭腦來勾勒世界。或回歸本源,用冥思來發散思想。或思緒紛飛,用辯證來組成理論,沒有誰比誰智慧,沒有誰比誰深刻,這樣的哲學派別之爭已經延續了千年。坐在不同派別之位上的人,都頗為清高,而又說出“道不同,不相與謀。”的話來。其實大可不必。
若咬文嚼字,“唯”心“唯”物都是不存在的,從筆者方向來看,精神與物質是共存的,此消彼長。沒有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或唯心主義者。這兩方面是永恒的不絕對。之所謂真理在這兩極徘徊,而人的精神在物在兩極運動體現出的概念相印證,其終級結果,就成為了判斷人和物在思索范疇中的唯物或唯心。也就是蘇子所言“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但退一步來講“真理”,我們說在不停的探索真理,這并不妥,應說是探索未知,真理之真尚未知是真真未真(到此已經陷入了無聊的言辭怪圈中去了)。這樣就出現了懷疑論者與不可知論者,他們說“沒有真理”,就有人說“’沒有真理’在你們眼中就是真理,自相矛盾”這實在可恨。這些人將不同范疇的概念囫圇的撮合在一起,欲要通過辭說駁倒不可知論者,這是難以立足的。不可知論者明白,就不屑于與他們打這樣荒唐無聊的言辭戰爭。但是他們也明白,如果不可知論成為了普遍理論,世界就沒有了動力。所以他們默默守著他們的真理等待人們探索中歧途的未來與他們相契合。
筆者用自己的想法來嘗試解釋:物質真理是不存在的,精神真理是相對的,是有物質基礎的。因而,沒有物質就沒有精神,沒有精神就沒有物質,她們不是誰決定誰,沒有依托的附屬關系,是相牽制相平衡的。
當人在思考時,一種神秘力量從頭腦中迸發出決定你的行為走向,這種力量可能來自你的本能,或者是習慣,甚至是虛榮心。這并不是神秘主義,他們是真實存在,只是用知識和理論甚至意識都無法察覺,尚且不能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