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廟
11月2日,我第三次踏上了前往泉州的旅途。是日傍晚,我到泉州真武廟參觀。
走近真武廟,可見其正門之上高掛一匾,上書“武當山”三個大字。順著往門內窺視,方知道這武當山泉州分山,不過是一座略高于平地的小丘罷了。然而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事實上,此廟還有“八閩玄天上帝第一行宮”之稱,而且臺灣、新加坡等地的真武廟多數都是從這小丘上分爐出去。
入“武當”之門拾級而上,可見明嘉靖時晉江知縣韓岳所書“吞海”石碑。再往前走,就到了真武廟的核心——真武圣殿。圣殿大門題有對聯一副,其上聯曰“脫紫帽于殿前不整冠而正南面”,但進到殿中你就會發現——人家真武大帝進門前特意摘了的帽子竟然被人又給戴上了,而這也導致真武“披發”的特征完全沒法分辨。不過真武的另一個特征“跣足”倒是很完美地得以表現出來了——這尊真武像的右邊膝蓋架在座位上,使得右腳抬起,于是正好讓你能看見祂是沒穿鞋的。
話說回來,廟中的真武坐像好像也不是面南,而是面西……
真武廟前生長著一棵大榕樹,樹齡已逾八百。這棵榕樹應該是見證了真武廟的一整個歷史。按官方說法,真武廟始建于南宋,是宋代地方官祭祀海神,祈求航行平安之所。
——不對啊,真武什么時候成了海神了?
——甭管了,反正這神仙廟離海不遠,也沒人知道他到底是管啥的,先拜著再說吧。
真武就這么著被當成了海神來拜了些年頭,直到真正的海神橫空出世——1196年,即南宋寧宗慶元二年,泉州天后宮建成(當時稱順濟廟,因為媽祖那會兒還沒升級為天后)。讓林默小姐來管海上的事兒那絕對是專業對口,于是指著行船吃飯的泉州官民紛紛跑去拜媽祖,真武后來也就不再兼任海神一職。
然而真武雖則退休,真武廟依然受到高度重視。廟側一塊立于清同治年間的石碑寫道:“廟后余地土色紫赤,乃龍脈發祥之處,為本鄉風水所關”,于是凡在此“掘土、伐木、鋤草以及(放任)牛羊踐踏者”都要“嚴拏(拿)究辦,決不稍寬。”我于是走到廟后的小山坡上看了看,倒是沒有發現土色有什么不同。
九日山
11月3日一早,我搭乘公交車來到了泉州府城西北近郊的九日山。
九日山之大名,我早有耳聞。試問九日山何以名聲大噪?答曰,山上有祈風石刻。這次來九日山,就是為了要看這石刻。
遠遠看去,九日山分為東西兩個山頭;走近山腳,又能看到東西兩座寺廟。其位置靠東者名叫昭惠廟,祭祀的是一位被稱為福佑帝君的神仙;靠西者則是一座佛寺,名為延福寺。
所謂福佑帝君者,本是唐人李元溥,此君唐末為避戰亂跑到永春縣的山里頭隱居,后來不知怎的就混成了當地的山神。有這么一天,九日山延福寺的僧人為了重修大殿跑到李元溥的地界上尋找木材,恰好碰到這位新任山神先生。正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李元溥熱情地接待了僧人,并當即幫他找到了木材。只見李元溥僅僅是把這木頭往永春的溪水里一扔,它就自動從豐州九日山附近的水井里又冒了出來。為了感謝李元溥的幫助,延福寺僧乃在寺廟旁邊建起了昭惠廟,奉祀這位山神先生。到了宋朝時,昭惠廟又成了地方官吏舉行航海祈風典禮的主要場所。
——不對啊,這李元溥不是管山的嗎?航海的事兒干嘛也找他啊?
——管海的神仙咱們沒有啊,你看這哥們不是能水運木材嗎,多少跟水沾點邊,就先拜著再說吧。
福佑帝君就這么著被當成了海神來拜了些年頭,直到真正的海神橫空出世——1196年,即南宋寧宗慶元二年,泉州天后宮建成。讓林默小姐來管海上的事兒那絕對是專業對口,于是指著行船吃飯的泉州官民紛紛跑去拜媽祖,但昭惠廟的祈風典禮卻一直持續到了南宋末年,到元朝時李元溥才終于宣告光榮退休。不過他的退休也并不算徹底,因為后來他經過返聘成為了媽祖的跟班,在天后宮里也占了一席之地。
說回九日山的“祈風石刻”。九日山分東西兩峰,石刻亦分東西兩處,但其所刻內容總體上大差不差,總結起來都是這么一句話……
哥們兒我到此一游。
那么為啥要叫祈風石刻呢?因為有一部分石刻是這么寫的:哥們兒我到山下廟里拜了拜,求神仙給咱吹吹風,然后到此一游。
所以其實九日山也沒啥太好玩的。
這倒是并不妨礙九日山自視甚高——在半山的登臺廟門上寫著:名山馳譽亞非澳,勝跡歷經唐宋今。至于九日山為什么非得去澳洲出名而不能在歐洲出名,大概就是仄起平收害的。
清源山
11月3號的最后一站是清源山。清源山位于泉州北郊,離城不遠,是泉州市民周末郊游的不二去處,大致相當于我們北京的香山。
從東南門往清源山上走,沒幾步路就到了著名的老君巖腳下。正如預料,這老君巖造像的藝術造詣著實算不上高深。我想,給它來個“雕老點睛”或許會有所幫助。
老君巖一旁的介紹詞寫道:“相傳,老子騎青牛西出函谷關,云游至此顯圣成像得名。”如果這話是真的,那么李耳先生肯定能把環球旅行第一人的名號從西人麥哲倫那兒搶過來——畢竟從函谷關往西走還能走到福建,說明他肯定已經完成了環繞地球一周的壯舉。事實是,老子從來就沒到過福建,而這老君巖是宋朝時人雕刻出來的,那時候老子已經在天上以太上老君的名義煉丹超過一千五百年了。
穿越清源山的森林氧吧,繼續向上山的方向行進,過弘一法師紀念園。弘一法師生前在廈漳泉地區游歷,死后舍利子就埋在清源山上,建有舍利塔一座。
那么弘一法師究竟何許人也?
答曰:弘一法師即李叔同。
李叔同又是何許人也?
答曰:李先生出家后對佛學很有貢獻,但是對于我們這些俗人來說,李先生一輩子所作的最大貢獻應該就是寫了這么一闋詞——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然后李生出家做了和尚,又正好趕上抗戰,于是他又說了這么一句非常出名的話:
“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
前半句我倒是能同意,只是這后半句,我還挺好奇念佛是怎么能救國的。
過弘一法師紀念園后迎來一段陡峭的山路,一直持續到半山的紫翠湖;從紫翠湖再往上就幾乎都是緩坡,走起來也就沒什么體力方面的困擾了。清源山登山線的頂端是清源天湖——一座水庫。天湖乍一看幾乎又是個大號情人谷,但景區極富創意地在水庫大壩的欄桿上加裝了無數紅色風車,形成了一道相當令人驚喜的風景線。在陽光的照耀下,在微風的吹拂中,我行走在清源天湖的棧道之上,盡享屬于泉州的舒爽與愜意。
乘興而來,興盡則歸。我踏著夕陽的金暉,原路下山。
食在泉州
早在今年年初,我就已經從各處搜羅來不少泉州美食攻略帖子了。是次行程中,我挑了其中兩家品嘗——阿秋牛排和阿忠海鮮館。
阿秋牛排。泉州這邊做牛肉是非常出名的,而且也絕對算名副其實。就比如說這家阿秋牛排,我敢說它比自己家燉的牛肉還要好吃。牛肉湯的味道也非常醇厚,值得一嘗。
阿忠海鮮館。可以說是平價海鮮,招牌菜包括蒸蟹和油淋魷魚卷,但這兩道菜以我品鑒只能說是一般,味道不怎么鮮明,而且油實在是有點大。比較驚喜的反而是炒花蛤。
泉州電瓶車
這次來泉州,我留意到泉州古城的范圍內有不少車頭寫著“泉州公交”字樣的白色電瓶車在街頭游蕩。上網一查才知道,這種小電瓶車簡直可以被理解為公共出租車——沒有固定站點,沒有固定路線,招手即停。刷公交卡上車之后告訴司機你的目的地,司機則會按照乘客上車順序依次送達每一位乘客。
(此處屏蔽一句粗口),這也太方便了吧。
順帶一提:直到這次出行,我才發現原來交通聯合公交卡已經在整個福建省普及開來,我們再也不用費勁去搞各地的乘車碼了。
(此處屏蔽一句粗口),這也太方便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