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解釋 |
出處 |
品頭論足 | 見“品頭題足”。 | 郭澄清《大刀記》開篇十二:“他們指手劃腳,品頭論足。” |
手舞足蹈 | 蹈:跳動。兩手舞動;兩只腳也跳起來。形容高興到了極點(diǎn)。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上》:“樂則生矣,全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
學(xué)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 學(xué)習(xí)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點(diǎn);教學(xué)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識貧乏。 | 《禮記·學(xué)記》:“是故學(xué)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強(qiáng)也。” |
心有余而力不足 | 心里非常想做;可是力量不夠。 | 先秦 孔子《論語 里仁》:“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
卑諂足恭 | 卑:低下;諂:巴結(jié)奉承;足:音“巨”,過分;恭:恭順。低聲下氣,阿諛逢迎,過分恭順,取媚于人。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五宗世家》:“彭祖為人巧佞、卑諂足恭而心刻深。” |
學(xué)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困:貧乏。學(xué)習(xí)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點(diǎn);教學(xué)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識貧乏。 | 西漢·戴圣《禮記·學(xué)記》:“是故學(xué)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qiáng)也。” |
辭簡意足 | 簡:簡要;足:充實(shí),完備。文詞簡要而內(nèi)容充實(shí)。 | 元·白珽《湛園靜語·葉水心》:“如此數(shù)卷,辭簡意足,一坐駭然。” |
救經(jīng)引足 | 經(jīng):自縊,上吊;引:拉;救上吊的人卻去拉他的腳。比喻做的事與愿望相違背。 | 荀況《荀子 仲尼》:“志不免乎奸心,行不免乎奸道,而求有君子圣人之名,辟之是猶伏而咶天,救經(jīng)而引其足也。” |
足衣足食 | 衣食豐足。指生活富裕。 | 《敦煌變文集 丑女緣起》:“我佛當(dāng)日為救門徒六道輪回,猶如舟船,般運(yùn)眾生,達(dá)于彼岸。此時(shí)總得見佛,今世足衣足食。” |
足不出門 | 同“足不出戶”。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五:“卻說蘇盼奴自趙司戶去后,足不出門,一客不見,只等襄陽來音。” |
舉足輕重 | 一挪動腳;就會影響兩邊的分量。原指一個(gè)實(shí)力強(qiáng)的人處于兩方之間;只要稍微偏向一方;就會打破均勢。比喻地位極其重要;足以左右全局。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竇融傳》:“方蜀漢相攻,權(quán)在將軍,舉足左右,便有輕重。” |
足履實(shí)地 | 履:踩踏。腳踏實(shí)地。比喻實(shí)事求是,平實(shí)而不虛浮。 | 《宋史·劉甲傳》:“生平常謂:吾無他長,惟足履實(shí)地。” |
微不足道 | 指意義、價(jià)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微:小;足:值得;道:談。 | 清 閻爾梅《白耷山人文集》:“又好讀古人書,遇古人有氣誼、事功、文章者,輒慨然欣慕,其卑不足值者,心鄙夷之。” |
足食足兵 | 食:糧食;兵:武器。糧食充足,武備修整。 | 《論語·顏淵》:“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
開足馬力 | 比喻為一個(gè)人或一個(gè)單位盡最大的努力,拿出全部力量去工作。 | |
手足無措 | 措:安放。手腳不知放到哪兒好。形容舉動慌張;或無法應(yīng)付。 | 先秦 孔子《論語 子路》:“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
自給自足 | 依靠自己生產(chǎn);滿足自己需要。給:供給;足:滿足。 | 戰(zhàn)國 鄭 列御寇《列子 黃帝》:“不施不惠,而物自足。” |
安分知足 | 安于本分,對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滿足。 | 宋·洪邁《容齋隨筆·三筆·人當(dāng)知足》:“其安分知足之意終身不渝。” |
足不履影 | 比喻循規(guī)蹈矩。 | 《孔子家語·弟子行》:“自見孔子,出入于戶,未嘗越禮,往來過之,足不履影。” |
學(xué)而后知不足 | 只有經(jīng)過學(xué)習(xí),才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 | 江澤民《在黨外人士迎春座談會上的講話》:“不知,就要學(xué)習(xí),學(xué)而后知不足。” |
先天不足 | 先天:中醫(yī)指人或動物在母腹中的孕育時(shí)期;與“后天”相對。原指人或動物生下來體質(zhì)就不好。后也指事物的根基差。 | 清 李汝珍《鏡花緣》:“小弟聞得仙人與虛合體,日中無影;又老人之子,先天不足,亦或日中無影。” |
畫蛇添足 | 畫蛇時(shí)添上腳。喻指徒勞無益;多此一舉。 | 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齊策二》:“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 |
不足為奇 | 不足:不值得。不值得認(rèn)為奇怪。多指某種事物或現(xiàn)象很平常;沒有新奇之處。也作“不足為怪”。 | 宋 畢仲游《祭范德孺文》:“人樂其大而忘其私,不然則公不足為奇。” |
評頭論足 | 原指輕浮地議論婦女的容貌。現(xiàn)也比喻任意挑剔。 | 清 黃小配《大馬扁》第四回:“那全副精神又注在各妓,那個(gè)好顏色,那個(gè)好態(tài)度,評頭品足。” |
戶給人足 | 給:豐足,富裕。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 | 《晉書·顏含傳》:“且當(dāng)征之勢門,使反田桑,數(shù)年之間,欲令戶給人足,如其禮樂,俟之明宰。” |
學(xué)然后知不足 | 困:貧乏。學(xué)習(xí)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點(diǎn)。 | 西漢·戴圣《禮記·學(xué)記》:“是故學(xué)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qiáng)也。” |
捷足先登 | 登:方言“得來”的合音。腳步快的先得到。比喻行動敏捷的人優(yōu)先達(dá)到目的。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
捶胸頓足 | 捶:敲打;頓:跺。兩拳捶打胸部;兩腳跺著地。形容焦急、痛楚、悔恨的神態(tài)。 | 明 李開先《閑居集 昆侖張?jiān)娙藗鳌罚骸坝懈嬷撸獠恢乓玻灰讯鋵?shí)然,捶胸頓足,若不欲生。” |
神氣十足 | 形容擺出一副自以為高人一等而了不起的樣子。 | 毛澤東《湖南農(nóng)民運(yùn)動考察報(bào)告》:“農(nóng)會于是神氣十足了。” |
裹足不前 | 裹足:包纏住了腳。好像腳被裹住了一樣;不能前進(jìn)。大多指有所顧慮;停步不前。 | 戰(zhàn)國 楚 李斯《諫逐客書》:“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
不一而足 | 足:充足;足夠。原指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滿足。后指同類的事物或現(xiàn)象很多;反復(fù)出現(xiàn);不能一一列舉。 | 《公羊傳 文公九年》:“始有大夫,則何以不氏?許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
品頭題足 | 亦作“品頭論足”。①指無聊的人隨意議論婦女的容貌體態(tài)。②現(xiàn)亦比喻在小節(jié)上一味挑剔。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阿寶》:“[生]遙見有女子憩樹下,惡少年環(huán)如墻堵。眾曰:‘此必阿寶也。’趨之,果寶也。審諦之,娟麗無雙。少傾人益稠。女起遽去。眾情顛倒,品頭題足,紛紛若狂。 |
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 言者:說話的人;聞?wù)撸郝犜挼娜耍蛔悖鹤阋裕档茫唤洌壕琛V高M(jìn)言的人沒有罪過,聽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 《詩經(jīng)·大序》:“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
手足異處 | 謂被殺。 | 西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有司加法焉,手足異處。” |
心滿意足 | 稱心如意;非常滿足。 | 宋 劉克莊《答歐陽秘書書》:“精義多先儒所未講,陳言無一字之相襲,雖累數(shù)千言,而義理一脈,首尾貫屬,讀之使人心滿意足。” |
空谷足音 | 谷:山谷。在寂靜的山谷中聽到腳步聲。比喻非常難得的音信或事物。 | 莊周《莊子 徐無鬼》:“聞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
翹首企足 | 仰起頭,踮起腳。形容盼望殷切。 | 三國 魏 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是以立功之士,莫不翹足引領(lǐng),望內(nèi)響應(yīng)。” |
人心不足蛇吞象 | 比喻人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樣。 | 元 無名氏《冤家債主》楔子:“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 |
圓首方足 | 代指人類。 | 《淮南子·精神訓(xùn)》:“頭之圓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 |
不足之處 | 不完善的地方。 | 鄧小平《目前的形勢和任務(wù)》:“總的來說是好的,但是也有不足之處。” |
止足之戒 | 止:懂得適可而止;足:知道滿足;戒:戒心。指要以知止和知足為戒,不要不知滿足。 | 南朝·梁·任葷《王文憲集·序》:“安以歲暮之期,申以止足之戒。” |
無足輕重 | 足:足以。沒有它并不輕些;有它也并不重些。指無關(guān)緊要。 | 宋 歐陽修《答吳充秀才書》:“修材不足用于時(shí),仕不足榮于世,其毀譽(yù)不足輕重,氣力不足動人。” |
情若手足 | 手足:指兄弟。情誼深厚,如同兄弟一樣。 | 《剪燈新話·孫恭人傳》:“乃顧視其卒,周其飲食,寬其桎梏,情若手足,卒感激入骨。” |
重足而立,側(cè)目而視 | 重足:雙腳并攏;側(cè)目:斜著眼睛。形容畏懼而憤恨的樣子。 | 《史記·汲鄭列傳》:“今天下重足而立,側(cè)目而視矣。” |
三足鼎立 | 鼎:古代烹煮的炊器;圓形;三足;兩耳。像三條腿的鼎那樣立著。比喻三方分立的局面。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竇融傳》:“欲三分鼎,連衡合從,也宜以時(shí)定。” |
情同手足 | 情:交誼;交情;手足:喻指兄弟。比喻感情很好;像親兄弟一樣。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41回:“辛環(huán)曰:‘名雖各姓,情同手足。’” |
舉手投足 | 投足:踏腳。一抬手一踏腳。形容輕而易舉;毫不費(fèi)力。 | 唐 韓愈《應(yīng)科目時(shí)與人書》: “如有力者,哀其窮而運(yùn)轉(zhuǎn)之,蓋一舉手一投足之勞也。” |
足踏實(shí)地 | 猶言腳踏實(shí)地。 | 徐鑄成《報(bào)海舊聞》五一:“所有有靈魂的人,都應(yīng)足踏實(shí)地,奮發(fā)自雄。” |
美中不足 | 美:好;不足:不夠;缺欠。總的方面雖然很好;但局部不夠完善、理想的地方。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破鏡重圓,離而復(fù)合,固是好事;但王夫人所遭不幸,失身為妾,又不曾根究奸人,報(bào)仇雪恨,尚為美中不足。” |
為蛇畫足 | 比喻做事節(jié)外生枝,不但無益,反而害事。 | 《戰(zhàn)國策·齊策二》:“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dāng)?shù)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余;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 |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 殆:危險(xiǎn)。知道滿足就不會遭受侮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xiǎn)。 | 春秋·楚·李耳《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
親如手足 | 手足:指兄弟。像兄弟一樣的親密。 | 元 孟漢卿《魔合羅》第四折:“想兄弟情親如手足,怎下的生心將兄命虧?” |
何足為奇 | 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表示不值得奇怪。 | 元·無名氏《馬陵道》第一折:“孫先生,恰才你擺的陣勢,都是可破的,何足為奇。” |
何足掛齒 | 掛齒:放在嘴里說。有什么值得說的呢?形容不值一提。原帶有輕蔑意;現(xiàn)表示客套的話語。 | 東漢 班固《漢書 叔孫通傳》: “此特群盜鼠竊狗盜,何足置齒牙間哉?” |
鼎足三分 | 鼎:古代炊具,三足兩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 | 《史記·淮陰侯列傳》:“臣愿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jì),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jì),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
翹足引領(lǐng) | 踮塌鄶,伸長脖子。形容盼望殷切。 | 三國 魏 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是以立功之士,莫不翹足引領(lǐng),望風(fēng)響應(yīng)。” |
不足為怪 | 不足:不值得。不值得認(rèn)為奇怪。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12回:“主帥差矣!輸贏勝敗,兵家常事,不足為怪。” |
頓足搥胸 | 邊跺腳邊擊打胸脯。形容情緒激烈的樣子。 | 《水滸傳》第一○二回:“王砉頓足搥胸道:‘是我不該來看那逆種!’” |
躡足屏息 | 躡足:放輕腳步;屏息:忍住呼吸。指放輕腳步,隱蔽行蹤。形容行動小心隱秘。 | 老舍《趙子曰》:“趙子曰似乎昏昏的睡去,他躡足屏息的想往外走。” |
鼓足干勁,力爭上游 | 鼓:鼓動,振作;上游:比喻前列或高位。把勁頭鼓足,努力爭取進(jìn)入先進(jìn)行列。 | 毛澤東《在擴(kuò)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在1958年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shè)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