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池學書的成語故事

拼音lín chí xué shū
基本解釋臨:靠近,挨著。指刻苦練習書法。
出處《晉書 衛恒傳》:“弘農張伯英者,因而轉精甚巧。凡家之衣帛,必書而后練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
臨池學書的典故
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讓兒子王獻之從小學習練字。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王獻之寫“大”字讓父親檢查,父親在字上加上一點成為“太”,他跑去問母親,母親告訴他只有一點才是真功夫。于是王獻之守在家里18個大水缸邊練習寫字。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臨池學書)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目迷五色 | 先秦 李耳《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
不可勝舉 | 明 方孝孺《答俞景文》:“古之傳世者雖不可勝舉。” |
卑諂足恭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五宗世家》:“彭祖為人巧佞、卑諂足恭而心刻深。” |
貧賤不移 | 《孟子 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
物盡其用 | 馬烽《典型事例》:“這倒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兩全其美。” |
自力更生 | 孫中山《中國問題的真解決》:“中國不但會自力更生,而且也就能解除其他國家維護中國的獨立與完整的麻煩。” |
付之一炬 | 唐 杜牧《阿房宮賦》:“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
男女授受不親 | 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男女授受不親,禮也。” |
斗唇合舌 | 南唐·劉崇遠《金華子雜編》卷上:“韓三十五老大漢向同年覓得一副使,而更學斗唇合舌。” |
疙里疙瘩 | 清·郭小亭《濟公全傳》第五回:“滋著一臉的泥,破僧衣,短袖缺領,腰系絲絳,疙里疙瘩,光著兩只腳,拖一雙破草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