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不反顧的成語故事

拼音yì bù fǎn gù
基本解釋反顧:回頭看。①義:通“議”,考慮,打主意,選擇。決策時連回頭看的功夫都沒有。形容毫不猶豫,極為迅速地作出某項決定。亦作“計不反顧”。②為了正義只能奮勇向前,不猶豫回顧。亦作“義無反顧”。
出處《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夫邊郡之士,聞烽舉燧燔,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流汗相屬,唯恐居后,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人懷怒心,如報私讎。”
義不反顧的典故
西漢時期,漢武帝派大臣唐蒙去修治“西南夷道”,唐蒙征用大量民工,殺了部落酋長,引發(fā)騷亂。漢武帝讓司馬相如去平息事端。司馬相如寫《諭巴蜀檄》文告,要求巴蜀民眾要“義不反顧,計不旋踵”,經(jīng)溝通應(yīng)酬,化解了矛盾。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義不反顧)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奔走相告 | 宋 張孝祥《壽芝頌代愡得居士上鄭漕》:“詔天下之日,淮民歡呼,奔走相告,自州達(dá)之縣。” |
疾如旋踵 | 唐·馮用之《機(jī)論上》:“一得一失,易于反掌,一興一亡,疾如旋踵,為國家者可不務(wù)乎?” |
引鬼上門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吾本等好意,卻叫得‘引鬼上門’,我而今不便追究,只不理他罷了。” |
不二法門 | 《維摩詰經(jīng) 入不二法門品》:“如我意者,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
首身分離 | 《戰(zhàn)國策·秦策四》:“刳腹折頤,首身分離。” |
普天同慶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皇子誕育,普天同慶,臣無勛焉,百猥頒厚賚。” |
前瞻后顧 |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七十致仕》:“死期將至,尚留金紫之班,而必至日暮途遠(yuǎn),夜行不休,前瞻后顧,無所棲歸,不亦太可憐乎!” |
存而不議 | 唐·獨孤及《仙掌銘并序》:“后代揭厲于玄蹤者,聆其風(fēng)而駭之,或謂詼詭不經(jīng),存而不議。” |
目不轉(zhuǎn)睛 | 晉 楊泉《物理論》:“子義燃燭危坐通曉,目不轉(zhuǎn)睛,膝不移處。” |
目不忍見 | 《廣東軍務(wù)記》:“真為目不忍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