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隴望蜀的成語故事

拼音dé lǒng wàng shǔ
基本解釋隴:古代地名;相當于今甘肅東部;蜀:古代地名;相當于四川中西部。得到了隴地后;又希望取得蜀地。比喻得到了這個;還想要那個;貪心不足。
出處《東觀漢記 隗囂傳》:“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每一發兵,頭鬢為白。”
得隴望蜀的典故
東漢初年,隗囂(ao)割據隴地,公孫述割據蜀地,自立為王,二人相互勾結,對抗朝廷。建武八年,光武帝劉秀與大將岑彭率軍攻破天水(今屬甘肅省),岑彭又與偏將吳漢把隗囂包圍在西城。公孫述派兵來援救隗囂,駐扎在上邦(gui),光武又派蓋延、耿弁包圍之,自己回兵東歸。回到京都,劉秀給岑彭去信說:兩城若下,便可帶兵向南擊破蜀虜。人若不知足,即平隴,復望蜀。意思是平定隴后不應滿足,緊接南下平定蜀。后來既平隴,復望蜀就演變為成語得隴望蜀,意思也變成形容得寸進尺,貪心不足了。既是褒義詞,又是貶義詞。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得隴望蜀)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小人得志 | 南朝·宋·何承天《為謝晦檄京邑》:“若使小人得志,君子道消。” |
逴俗絕物 | 清·周亮工《書影》第五卷:“吾無務為逴俗絕物之行,而天下已不能不群然趨向。” |
正本溯源 | 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序》:“孔子既不得位,不能垂諸制度禮樂,是以為之正本溯源。” |
前瞻后顧 |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七十致仕》:“死期將至,尚留金紫之班,而必至日暮途遠,夜行不休,前瞻后顧,無所棲歸,不亦太可憐乎!” |
命中注定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這是我命中注定,該做他家的女婿。” |
綽有余裕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下》:“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余裕哉?” |
飛檐走壁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26回:“這個人本來是一個飛檐走壁的賊。” |
光前裕后 | 明 李贄《答耿司寇書》:“世人之所以光前裕后者,無時刻而不系念。” |
十惡不赦 | 元 關漢卿《竇娥冤》第四折:“這藥死公公的罪名,犯在十惡不赦。” |
新官上任三把火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六章:“福軍。你新官上任三把火,亂燒一通,遲早要犯大錯誤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