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俱亡的成語故事

拼音rén qín jù wáng
基本解釋俱:全,都;亡:死去,不存在。形容看到遺物,懷念死者的悲傷心情。
出處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傷逝》:“弦既不調(diào),擲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慟絕良久,月余亦卒。”
人琴俱亡的典故
王獻(xiàn)之的哥哥王徽之對他的弟弟非常欽佩,王獻(xiàn)之對哥哥也很敬重,兩人感情非常深厚。
后來,兄弟兩人都患了重病,王獻(xiàn)之先去世。王徽之的家人怕他悲痛,沒有把這壞消息告訴他。王徽之老是聽不到弟弟的消息,很是擔(dān)心。一天,他實在忍不住,便問家人道:“子敬(王獻(xiàn)之的字)的病怎樣了?為什么長久沒有聽到他的消息?是否出事了?”
家人含糊回答,不向他吐露真情。王徽之終于明白過來,悲哀地說:“看來子敬已經(jīng)死了!是嗎?”
家人知道再也瞞不下去,便說了實話。王徽之聽了也不痛哭,只是下了病榻,吩咐仆從準(zhǔn)備車輛去奔喪。
到了王獻(xiàn)之家,王徽之在靈床上坐了下來。他知道獻(xiàn)之生前愛好彈琴,便對獻(xiàn)之的家人說:“把子敬的琴取來。”
琴拿來后,王徽之就在靈床上一面彈,一面想著過去兄弟兩人的情誼。他越想越悲傷,彈了幾次,都不成曲調(diào)。于是舉起琴向地上擲去,然后嘆道:“子敬!子敬!如今人琴俱亡!”
嘆罷,他悲痛得昏過去了。一個多月以后,他也離世而去。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人琴俱亡)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革風(fēng)易俗 | |
月明千里 | 南朝 宋 謝莊《月賦》:“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 |
滿天星斗 | 唐 杜牧《華清宮三十韻》:“雷霆馳號令,星斗煥文章。” |
亦復(fù)如是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尤悔》:“劉琨善能招延,而拙于撫御,一日雖有數(shù)千人歸投,其逃散而去,亦復(fù)如此。所以卒無所建。” |
引鬼上門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吾本等好意,卻叫得‘引鬼上門’,我而今不便追究,只不理他罷了。” |
野心勃勃 | 清 陳天華《獅子吼》:“這一位大帝野心勃勃,就想把世界各國盡歸他的字下。” |
想望豐采 | 《明史·馮琦傳》:“數(shù)陳讜論,中外想望豐采,帝亦深眷倚。” |
草菅人命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1卷:“所以說為官做吏的人,千萬不要草菅人命,視同兒戲!” |
同心合力 | 《書·泰誓中》:“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 |
姹紫嫣紅 | 明 湯顯祖《牡丹亭 驚夢》:“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