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博物館日”,也是我市粵劇博物館成立一周年的日子,作為2007年“走進東莞文明”活動系列的重頭戲。“粵暉園杯“粵曲曲藝私伙局大比拼也在今天啟動,為粵劇博物館一周年生日增色不少。于是,學校組織我們去粵劇博物館參觀。
我們來到粵劇博物館。當粵劇兩個字映入我眼中時,我想起東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李春浩說過:“各界對粵劇博物館比較重視,一年來搞得比較活躍,搞得比較有聲有色,許多年輕人對粵劇不是太懂,通過看粵劇博物館,他們可以了解到粵劇是我們嶺南的文化瑰寶,逐漸喜歡粵劇,為振興粵劇具有促進作用。”在博物館內,我知道了粵劇的名稱,雖在清光緒年間才出現,但其源流卻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中葉。建國以前的三十年間,粵劇基本上分為“省港大班”與“過山班”兩大派系。“封仔封王”的李文茂是世界戲劇史上絕無僅有的由藝人成為農民起義領袖的。首任粵劇“八和會館”會首的鄺新華,不但是“同治中興”的代表,也是著名的文武老生、演過《蘇武牧羊》、《太白和番》、《李密陳情》等名劇。清末民初之交,更是群星閃耀,名伶輩出,如千里駒、肖麗湘、小生聰、周玲利、李雪芳等等,俱皆馳名于海內外。千里駒有“花旦王”之稱,李雪芳則被康有為譽為“南雪北梅”,與梅蘭芳相提并論。三十年代在粵劇史上稱為“薛馬爭雄”的時代,薛先生接近京劇風格,表演技巧比較全面,生旦凈丑無所不能,有“萬能老倌”的綽號,但以小生為出色,代表性劇目有《胡不歸〉等四大悲劇。馬師曾以丑角取勝,他在以“孤寒種”(吝嗇鬼)為主角的組劇中,盡情揭露封建財主資本家的丑態,有莫里哀之風。不但在兩地港澳和東南亞等地,為廣大觀眾所傾倒,在美國多年,也深受歡迎。
正當我想入非非的時候,同學打斷了我的思路,說:“走快點,別慢吞吞唷。”原來,來到了何非凡展柜前。我們道窖南城村的何非凡演員,他為了演好粵劇《紅樓夢》,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竟天天待在工作室里廢寢忘食地演戲。我心里又想:何非凡演戲這么勤奮,我們想要取得好成績,不也要像他那樣努力嗎?想著想著,我們又不知不覺來到一塊獎牌前,校長介紹說:“我們道窖鎮被評選取為‘中國曲藝之鄉’的牌匾。”我心里泛起了一陣自豪感,真想不到我們道窖鎮竟然能夠獲得這么高的榮譽啊!我們走過一條走廊,看見了許多劇本與記載著道窖粵劇界榮譽的證書。走前幾步,我的目光又落到了一個古老的衣箱上面。它雖然已經十分殘舊,但是它在粵劇史上的作用卻不可估量。
參觀完南韻館,我們依依不舍地走下樓去,準備參加“粵暉園杯”東莞市粵劇粵曲私伙局大比拼的啟動儀式。觀眾們剎那間安靜下來了,表演者們柔美的唱腔和精彩的表演深深地打動了我們,令人陶醉。有些觀眾看得如癡如醉,還時而報以熱烈的掌聲……
我們要離開了。我依依不舍地坐上了汽車,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今天的參觀活動培養了我對粵劇的興趣,使我了解到粵劇是嶺南的文化瑰寶,真是讓我大飽眼福,受益匪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