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里有一處園子,路樹蔭濃。樹下,一排排菜畦盡顯綠意盎然,肥胖的黃蜂正伏在菜花上;草叢里,輕捷的叫天子忽然竄出,直沖向云霄;斷墻處,油蛉在低唱,蟋蟀在彈琴。朦朧中,園里有一位少年,伴隨著他的笑聲,時而見他捉弄斑蝥,時而調(diào)皮地連根拔起何首烏,時而小心地采摘覆盆子……這個少年就是昔日的魯迅。也正應(yīng)了他那句話:“唯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留存。”
《朝花夕拾》里彌散著一股淡淡的回憶與感思。對長媽媽的感念,對藤野先生的崇敬,對范愛農(nóng)的緬懷……然而真正刻骨銘心的,是魯迅先生深沉的思想,源于對現(xiàn)實中腐化現(xiàn)象的憤慨與譴責(zé)。他的筆尖如同一把雙刃劍,直抵人們心靈……《二十四孝圖》中的“臥冰求鯉”,“郭巨埋兒”皆是孝的典范。魯迅卻不這么認為。“臥冰求鯉”即使冰破,鯉魚還不及游走,必然性命不顧。最恐怖的是“郭巨埋兒”:正玩著“搖咕咚”的小兒,被抱在母親臂膀里,而父親卻正掘窟窿要埋他,著實令人同情。魯迅這樣評價:“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原來自然而本能的愛,變得復(fù)雜,扭曲,殘忍。魯迅以尖銳諷刺的筆觸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虛偽,殘忍和荒謬。我不禁感嘆:“先生眼睛雪亮!”有這樣一個人物,他渾身雪白,粉面朱唇,眉黑如漆,頭頂白紙高帽,手握一把破芭蕉扇。人稱:“活潑而詼諧,可怖而可愛,充滿同情。”他的名字叫“活無常”——一位由百姓所塑造的攝取生魂的使者,魯迅所鐘愛的形象。無常的出現(xiàn)是在許多人期待惡人的沒落的凝望中。符合老百姓希望惡有惡報的心理,以及他們那句飽含憤怒的怒吼:“公正的裁判是在陰間”魯迅是與百姓,與無常站在一起的。他們同樣疾惡如仇。在當(dāng)時的社會惡人當(dāng)?shù)溃傩帐苤鵁o道的壓迫。
他們沒有言論的自由,于是設(shè)計了“無常”——百姓的一個縮影。魯迅用活潑酣暢的筆調(diào)描繪了無常的可愛,更充塞了對社會惡人當(dāng)?shù)溃翢o公正可言的無比憤怒與鞭撻。先生永遠與我們站在一起!《瑣記》一文里填塞了魯迅對現(xiàn)實的不滿,顯而可見,他嘲諷了曾經(jīng)所就讀的學(xué)堂:標(biāo)榜新學(xué)卻整天大讀古文。如文中所說:“這回不是itisacai,是DerMann,DasWeib,DasKind。漢文依舊是‘穎考叔可謂純孝也依矣。’再如,那些漢文教員竟來問學(xué)生:“華盛頓是什么東西呀?”透過這些可笑的言行,我感受到魯迅對現(xiàn)實的不滿,對祖國前景的憂慮。
聽!是一代青年向往新生活的呼聲。先生,您是在為全體人民而奮斗!在昏沉的社會漩渦中,在眾人皆醉的時代里,慶幸還有你先生,依然清醒執(zhí)著。我的腦海里浮現(xiàn)出他的兩句話:“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先生,你是人民忠實的兒子!你的出現(xiàn),振奮了多少人企圖沖破牢籠,面向光明?!這時,我多么想高喊一聲:“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