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陳平忍辱苦讀書”的美談,他不計前嫌化解了與兄嫂之間的矛盾,終得老者提拔,成就了他的志向;也有司馬光“警枕勵志”的故事,他因為貪睡而遭受先生同伴的嘲笑,他決心改掉這個壞毛病,才得以有《資治通鑒》問世;現有作家林夕年輕時因與老師有誤會,而奮發努力實現了作家夢……
本文記敘了林夕高考時正常發揮,她勵志想報考北京重點大學,卻因為最后的模擬考成績良好而失去了錄取資格,她在那段失落、自以為被老師出賣的掙扎過程中飽受折磨,最后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實現了作家夢。后來因為一次與同學聊天的過程中才發現原來她誤會了老師,而老師不解釋的原因是為了:一個年輕人經歷點磨難,不是什么壞事。磨難能使人發奮努力,成就一番事業,但那時,你會感謝她這個“折磨”你的人。
假如陳平沒有受到兄嫂的刻薄,就難遇老者,從而失去了成才的機會,所以他會在心里會感謝她,感謝她給他帶來的“不幸”;假如司馬光沒有遭到老師的呵斥和同伴的嘲笑,就下不了決心痛改貪睡的習慣,從而也就寫不了《資治通鑒》,所以他會在心里感謝他們,感謝他們給他的警示;假如林夕沒有失去報考的名額,就不可能在文學界做出那么多的貢獻,所以她會在心里感謝她的老師,感謝她給她帶來的“折磨”。
從小我就有個壞習慣,每次我梳完頭發從不會用手握住發梢,才導致地上時不時會冒出很多根黑發來。媽媽受不了我這種隨意的態度,時常會大聲斥責我,還會逼著我檢完所有地上的長頭發,那時候,我不免有怨言,所以常常會頂撞她的嘮叨。但是,現在回想起來,才發覺是我錯了,錯在沒有發現媽媽對我的“斥責”里充滿了期待。心底慢慢地開始彌漫著一股名叫“感謝”的味道,是它告訴我要:“感謝那些斥責你的人,因為他提醒了你的缺點?!?/p>
在人生的道路上,從來沒有平坦的道路,反之卻時常會遇到荊棘,會飽受冷言熱諷的攻擊,如果我們能換個角度思考,那么任何痛苦也會隨之消散,最后剩下的是動力,也許我們會在一念之間里制造前所未有的奇跡。
無論在這些充滿多么誠實和多么硝煙的折磨里,只要你換位思考,也許你就會從心底默默的感謝那些曾經與你對立的人,感謝她們教會你: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