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人教版初一歷史期末考試試卷分析及反思篇一
小山中學 柴新秀
一、試卷基本情況分析
1、試卷結構
本套歷史試卷考試包括四種題型,其中選擇題20道,20分,判斷題6道,6分,填空題6道,6分,材料與問答題3道,18分,總分50分。
2、試卷特點
就試卷內容來看,本套試題以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義務教育初中歷史教科書為依據,沒有超出規定的范圍;試卷的設計與題型以多形式、多層次、多角度來考查學生;基礎性強,試題立足于歷史基礎知識,以重點知識來設計題目,重在考查學生對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試卷的編排遵循了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原則,符合考生的作答心理,試卷緊扣大綱,依據課本,重點突出,難易適中,導向明確。
通過對本套試卷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
(1)本套試題包括四種題型,即:選擇題,判斷題,填空題,材料分析題,全面考查了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其中選擇題占40%,便于檢測學生對基本歷史知識點的掌握,其它三道題占60%,側重考查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本套試題涉及的知識面廣闊,知識范圍分配合理。試題全面覆蓋七年級歷史下冊內容,涉及經濟、政治、社會等各個方面知識點,而且知識范圍的分配也充分反映了課程標準與考試標準的要求,有利于全方位檢測學生對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層面的歷史知識。
(3)突出了對學科主體內容和歷史知識內部聯系的考查。今年試卷考查的內容全部都是學科教學中的重點內容,沒有偏題、怪題,體現了初中歷史教學的普及性、基礎性。同時材料分析題和論述題又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現實性,特別是從歷史事件本身的聯系與影響方面。
/ 2
二、學生試卷存在的問題
1、基本功不扎實。書寫不公正、不規范,錯別字多。
2、不能充分理解題意,盲目答題。
3、部分學生對于圖片的識讀能力不強,概念模糊不清,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教材中圖片的分析,點明相關重要知識點。
4、材料分析題一直是學生歷史考試答題的一個弱項,表明學生的分析能力和綜合應運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對今后教學的啟示
1、加強審題的訓練。解題思路要注意從多方面、多角度來分析。提高學生閱讀理解歷史資料的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讀教材,課堂上多引進一些課外史料,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能力。
2、強化學生組織答案的條理性和規范性。注重學生分析、概括和綜合能力的訓練。分析、概括和綜合是歷史學習中最常用的方法,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強這方面的練習,引導學生重視教材,避免材料解析題出現口語化過于嚴重的現象。
3、加強學法指導,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教學生如何審題,如何尋找試題的關鍵詞,捕捉有效信息。
4、根據目前命題的趨勢和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在平時的教學中多聯系實際生活,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 2
人教版初一歷史期末考試試卷分析及反思篇二
人教版初一歷史下冊期末考試試卷分析
一、選擇題部分(每題2分共40分)1.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設計靈感來自中國傳統的紙卷軸。紙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你知道下列哪位人物改進了造紙術
a.蔡倫 b.扁鵲 c.炎帝 d.祖沖之
2.三峽工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早在戰國時期,秦國曾在岷江修筑過類似的水利工程,至今還發揮著防洪灌溉的巨大功能。這項工程是()a、鄭國渠 b、都江堰 c、靈渠 d、黃河
3.2005年5月20-22日,全國第14屆諸葛亮學術研討會在沂南縣召開。諸葛亮是下列哪一時期的著名政治家? a、西漢 b、東漢 c、三國 d、南北朝 4.被后人稱為“書圣”的書法家是
a、顧愷之 b、酈道元 c、王羲之 d、賈思勰 5.學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歷史后,有幾位同學對這一時期的基本特征進行了概括,你認為其中最為準確的是 a群雄并起與國家分裂 b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c民族交往與民族融合 d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 6.某電視劇攝制組根據劇情布置了一個曹操的書房情景,其道具有四樣,根據史實判斷其中搞錯的是
①書桌上有一卷竹簡 ②墻上掛有《魏國疆域圖》③桌上有《孫子兵法》一書 ④書柜中擺放著印制的書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當羅馬共和國執政官愷撒身穿絲綢長袍出現在羅馬大劇院的時候,全場為之歡呼,絲綢服飾一時成為歐洲上屋社會的時尚。歐洲人能穿上中國絲綢制成的衣服最早應在()a、秦朝b、漢朝c、唐朝d、明朝
8、中華民族被稱為炎黃子孫的主要原因是()a、因為炎帝和黃帝是傳說中的英雄
b、因為炎、黃兩個部落走向了聯合,形成后來華夏族的主體
c、因為炎帝和黃帝通過禪讓制和平推選部落聯盟首領 d、因為炎黃二帝帶領人民治理了水患,發展了農業生產
9、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建立的時間大約是:
a、公元前2070年 b、公元2070年 c、公元前1600年 d、公元1600年
10、李白稱贊他說:“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李白稱贊他的功績是()a、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分裂割據局面,完成統一 b、創立了一套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 c、推行郡縣制,在我國歷史上影響深遠 d、統一了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11、現代史學家翦伯贊的詩句“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稱贊的歷史人物是()a、霍去病 b、張騫 c、王昭君 d、呼韓邪單于
12、你如果是漢武帝統治時期的一位丞相,可能會遇到下列哪些事件的發生? ①焚書坑儒②書同文,車同軌③頒布“推恩令”④張騫出使西域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a、①②③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
13、西漢初年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漢武帝時期對匈奴采取攻勢,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漢武帝態度比漢初皇帝強硬 b、漢武帝時期經濟繁榮國力強盛 c、漢武帝時,“和親”政策不起作用 d、漢武帝時匈奴勢力衰弱
14、某歷史興趣小組的同學準備去實地探訪古代“絲綢之路”,他們不應該去的省份是()a、四川 b、陜西 c、甘肅 d、新疆
15、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得以開發的最主要原因是()a.北方農民南遷帶來先進技術
b.江南統治者調整統治政策
c.南方戰亂少,社會安定
d.南方的自然條件優越
16、為了接受漢族的先進文化,北魏孝文帝要求采用漢姓,學說漢話的少數民族是()a.匈奴族 b.鮮卑族 c.契丹族 d.女真族
17、下列人物與作品搭配錯誤的一組是()a、祖沖之-《神滅論》 b、賈思勰-《齊民要術》 c、酈道元-《水經注》 d、陶淵明-《歸園田居》
18、“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主要反映了()a、南朝統治者大力抑制佛教 b、南朝統治者極力宣揚佛教
c、南方氣候潤濕,雨水較多 d、南朝統治者剝削人民群眾
19、下列幾位歷史人物,對人類文化傳播貢獻最大的是()a.張衡 b.張騫 c.蔡倫 d.祖沖之
20、公元207年,曹操曾寫詩明志:“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結合所學知識判斷,當時曹操“志”在何處()a.統一天下 b.消滅袁紹 c.廢漢稱帝 d.建立魏國
二、非選擇題部分(共60分)21.列舉題(10分)(1).列舉古代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名稱(三例)(6分)(2).列舉三國和西晉時期內遷的少數民族的名稱(四例即可)(4分)22.下列觀點,根據所學歷史知識,正確的請在括號內畫上“radic;”否則畫上“×”(共10分)(1)商朝的建立標志著我國最早國家的產生。()(2)春秋時期,各國通過變法,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了。()(3)西漢的長安和東漢的洛陽,被稱作東西二城,長安城里還有較為完備的下水道。()(4)佛教史載東漢末年傳入我國的,對我國的文化發展又深遠的影響()(5)三國時,吳國的船隊曾到達夷洲,加強了內地和臺灣地區的聯系,()23.閱讀下列材料:(第1題12分,第2題19分共31分)
1、材料一:法令規定: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建立縣制,由國家直接派官吏治理。
材料二: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為姓元;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采用漢族的官制、律令;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等。
(1)根據材料
一、材料二所提供的信息,你能判斷出它們是哪次改革的措施嗎?(4分)2)材料一在當時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3)這兩次改革的主持人是誰?在改革過程中,從他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什么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4分)
2、材料一: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曲
材料二: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宋bull;蘇軾《念奴嬌bull;赤壁懷古》
請回答:(1)三國是哪3個國家?并分別寫出建立者和時間。(9分)(2)簡單寫出三國鼎立中你最感興趣的2個故事。寫出不少于3個和三國有關的成語。(7分)(3)三國時期,英雄輩出,你最喜歡的英雄是哪位?(不寫曹操,因為他是生活在東漢末年)請用一句話說明你喜歡的原因。(3分)
24、問答題(9分)
1、試比較秦始皇“焚書坑儒”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異同點。(4分)
2、試簡要分析公元3到6世紀,我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特點及發展趨勢。從中我們可以獲得哪些深刻的啟示?(5分)完成了小學階段的學習,進入緊張的初中階段。這篇是特地為大家整理的,歡迎閱讀!
人教版初一歷史期末考試試卷分析及反思篇三
八年級歷史上冊期中考試試卷分析
七星一中 徐曉英
本學期七年級歷史測試考試試卷,既體現了義務教育的“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的課程理念,又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激勵教師積極進取,努力探索歷史教育教學改革的新途徑。
一、試卷分析
(一)試卷結構
歷史考試時間60分鐘,分為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其中選擇題30個,60分,非選擇題四個,40分,總分100分。
(二)試卷特點
就全卷內容來看,本套試題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義務教育初中歷史教科書為依據,沒有超出規定的范圍;試卷的設計與題型以多形式、多層次、多角度來考查學生;基礎性強,試題立足于歷史基礎知識,以重點知識來設計題目,重在考查學生對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試卷的編排遵循了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原則,符合考生的作答心理,試卷緊扣大綱,依據課本,重點突出,難易適中,導向明確。試題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與考試標準的基本要求,在題型、題量、難度系數基本保持穩定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了知識考查內容,突出了能力考查要求,對指導基礎教育歷史課程改革具有較強的導向作用。
從試卷中我們可以看出:
(1)全卷三種題型,即:選擇、材料分析、列舉題。三種題型的優化,全面考查了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全卷主客觀試題分配恰到好處,其中選擇題占
了60%,便于檢測學生對基本歷史知識的掌握,而材料分析和論述題占40%,則側重考查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而三種題型的配置充分體現了水平測試的雙重功能。充分反映了課改、教改與考改新思路,考查了學生正確處理歷史材料以及綜合分析與表達能力。
(2)全卷涉及的知識面廣,且知識范圍分配合理。試題全面覆蓋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材,涉及經濟、政治、社會等各個方面知識點,而且知識范圍的分配也充分反映了課程標準與考試標準的要求。這就有利于全方位檢測學生對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側面的歷史知識。
(3)突出了對學科主體內容和歷史知識內部聯系的考查。今年試卷考查的內容全部都是學科教學中的重點內容沒有偏題、怪題,體現了初中歷史教學的普及性、基礎性。同時材料分析題和論述題又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現實性,特別是從歷史事件本身的聯系與影響方面著題。
(4)試題充分體現了課標與考標規定的知識與能力目標,靈活考查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記憶、理解、比較、分析、綜合及遷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很明顯地反映出考查學生理解、分析、綜合層次的知識內容達50%,側重考查了學生多元歷史思維能力。
二、答卷評述
1、總得分偏低,及格率不高。原因有兩點:一在歷史教學中仍然只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與記憶,還沒有真正轉軌到能力的培養上來,而許多學生只知道死記書本;二是試題綜合性較強,難度偏高。以培養學生能力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改革正逐步升溫,這對進一步啟動和推進我校新的課程改革有著較大的促進作用。
2、客觀試題、基礎知識試題得分率較高。
3、主觀試題及考察學生綜合能力的試題得分率較低。
大多數學生對歷史教材的主干知識掌握得較好,能根據要求加以復習鞏固,對重點知識的掌握較熟練,并能正確地運用解題方法;大部分學生能采用較常用的直選法和排除法來解答選擇題,有一定的解題審題能力;部分學生的學科能力有所提高,善于運用已知知識進行判斷,反映了學生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但個別失分較嚴重的問題,也反映出了一些不可忽視的情況:
4、基本功不扎實,書寫不規范,錯別字多。審題能力較差。
5、部分學生歷史知識的應用能力和應變能力略顯不足。有些同學完全答不到點子上。
6、復習不到位。例如選擇題失分較多的第16題、21題、22題,都是基礎知識;第36、37題還有0分的現象,也充分說明了復習過程中存在嚴重問題。總之,考生在答卷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一系列表象,為指導我今后的歷史教學和考試提供可貴的一手資料,我應深刻反思。
三、關于教學與考試的理性思考
2024八年級水平測試卷本身的特色和考生答卷反映的表象讓我們清晰感覺到嶄新的知識經濟和信息社會的脈搏在沸騰,只有全面更新全體師生教與學的理念,徹底轉變師生教與學的方式,才能不斷提高歷史教學質量,因此借助這次水平測試,我作出了如下理性的思考:
1、全面更新教學理念,全面推進新課程改革。新的課改指導下的歷史教師,應全面轉變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創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指導學生全面地辨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學生應全面轉變學習方式,倡導積極主動的探究式學習,勇于提出
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避免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從而把新的課程改革推向高潮。
2、熟練把握課標和考標,高度重視歷史學科能力的培養。面對教考改革的新形勢,我應以“兩標”為基礎,組織學生理清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注重中外歷史知識的有機滲透,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歷史概念;應反復運用歸納法、演繹法、聯想法、比較法、啟發式等多種教學方法組織教學,全方位,多層次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罰,讓學生的思維在“發散--集中--發散”的多次循環往復中產和豐富的“歷史智慧”,從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能力和基本的歷史素質。
3、努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今后的歷史考試能力要求越高,學習難度越大。因此,培養興趣是關鍵,我們的歷史教師要想方設法,生動活潑地開啟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積極主動地自我探究,自主求知,尤其要重視后進生的轉化與提高,從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4、在教學教程中,要抓主干、重基礎。突出主干知識的教學,夯實基礎知識,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歷史概念和一般規律。同時,平時教學中要強化歷史人名、地名、歷史專用名詞的書寫訓練,力求消滅錯別字。
5、平時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讀教材或引用課外材料,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能力,同時注重訓練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6、要加強歷史學科能力的培養。包括閱讀分析、概括歸納、比較能力和從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時也要注意加強學生表述能力的訓練和培養,以提高學生語言表述的準確性和規范性。
7、加強學法指導,教師在教學中要教學生如何審題,如何尋找試題的關
鍵詞,捕捉有效信息。
8、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尤其是要做好后進生的輔導與轉化工作,提高后進生的學習成績。
總之,只有堅定不移地堅持課程改革,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能讓我的歷史教育教學改革結出更加豐碩的成果。
人教版初一歷史期末考試試卷分析及反思篇四
初一歷史期中考試學情分析
一、試題分析
1、試卷的基本情況:歷史考試時間為:90分鐘
卷面總分為:100分,歷史學科的題型包括:
單項選擇題、填空題、材料題、在思維鏈接中運用歷史識圖題、材料分析題、列舉題。
2、試卷所涉及的教材內容:
試卷考查的歷史知識點,分布于七年級下前八課教材內容。
3、試卷的基本特點:
(1)依綱據本,據初一歷史教科書的內容,沒有超出規定的范圍。
(2)基礎性強,試題立足于歷史基礎知識,以重點知識來設計題
目。重在考查學生對歷史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
(3)標高適度,前初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初中歷史教學的現狀,試卷沒出現較大的偏題、怪題,只有個別題目稍難點。整卷的試題難度應該說是適中的。
(4)題目設計具有簡明性。題意指向明確,題目的表述較清楚,簡單明了,學生審題時一目了然。
二、學生考試成績情況分析:
通過本次考試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掌握了正確的解題方法,基本上能依托已知知識和借助課本知識進行解題并按質按量完成考試。從試題的得分率可以看出,學生在歷史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運用歷史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比較方面的能力均有相當大提 高。開始注重歷史與社會,歷史與個人生活的聯系,特別是在具體情 境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學科知識的內在聯系和綜合。但通過本次考試仍暴露出一些問題:1.審題不認真。①、對題目的限定詞或關鍵詞沒有認真審讀 沒有注意分析,導致失分。②、在材料解析題的解答中,有的學生沒 有對材料內容及設問進行認真閱讀,沒有抓住關鍵詞回答問題而影響 了得分。2.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如選擇題的第5,6、8小題,小字部分的題,材料解析題等這些都是課本出現或平時練習過的基礎知識,但錯誤的學生還比較多。3.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待進一步的提高。包括識記能力、材料的閱讀、分析及從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歷史知識的遷移能力、分析和比較能力。特別是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歷史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養成,應足夠的重視。
三、改進措施。
1、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虛心接 受學生提出的有益建議,使教與學兩環節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提高教 學質量。
2、每個單元教學任務完成后,及時進行單元測試,測試題目應 做到難度適中,知識覆蓋面廣,以良好的導向督促學生加強對基礎知 識的掌握。
3、提高學生閱讀理解歷史資料的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讀教材,課堂上多引進一些課外史料,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能力。
4、注重學生分析、概括和綜合能力的訓練。分析、概括和綜合 是歷史學習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檢驗學生能力的基本內容,教師 在教學中要加強這方面的練習。
5、加強學法指導,教師在教學中要教學生如何審題,如何尋找 試題的關鍵詞,捕捉有效信息。
6、根據目前命題的趨勢和課程改革的要求,以后主觀性題目還 會適當增加,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央拉吳生輝2024年5月13日
人教版初一歷史期末考試試卷分析及反思篇五
2024--2024學七年級歷史期中考試試卷分析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學期由我負責初一年級的歷史課程的教學工作。初一年級共有5個班,各個班的人數及學習基礎略有差異,期中2班、3班人數相對較多,課堂氣氛,學習氣氛相對于其他,班都要稍好,1、4、5班人數不多,但是學習氣氛不夠活躍,四班學生相對沉穩,學習態度相對其他兩個班比較好。
二、試卷基本情況分析
1、本套試卷總分共110分,選擇題60分,材料分析題28分,問答題22分。從題型、題量、與內容要求殺那個符合課程標準要求,緊扣教材,把歷史知識和歷史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加以考察,尤其在開放題中,要求學生學會結合學過的歷史知識用以分析對當代的社會有什么可以借鑒之處,及我們可以從歷史人物的身上學習到什么樣的精神品質。充分體現了歷史課程的綜合特點和情感教育功能。
2、本次考試以閉卷的形式進行。主要考察學生對歷史的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難度適中。
3、從試卷的內容看,本次考試側重點在7-11課,無論選擇題還是大題考察的內容都比較多。如:選擇題8--20題考察的基本都是7-11課的內容。材料題中主要考察第7課的內容,尤其是商鞅變法。問答題中主要考察10-11課中秦朝的建立及滅亡的問題。
三、得失分情況及原因分析 從本次考試學生失分情況看,選擇題主要失分在2、3、6、15。材料分析題中的22小題,問答題的失分率為最高。主要原因在于:(1)學生對做題的方法沒有靈活運用。如:選擇題第6小題,學生反映紅山文化遺址的所在區域沒有提到,學生不會運用排除法進行篩選;材料分析題中22小題,學生因為看到給出材料復雜,無法判斷材料信息,不懂得從關鍵字及給出的圖畫中判斷題中信息。(2)對題目的理解不透徹。如選擇題第3小題,學生沒有讀懂題目中的根本原因就是最主要的原因,因為農業的發展才使原始人過定居的生活,而不是造房術;選擇題第15小題中題目中問的是不可能是戰場上的對手,學生誤以為是實力的對比。(3)筆記沒有做好,知識沒有記牢。俗話說“好腦袋不如爛筆頭”在上課期間講到的內容進行分析時學生都表示聽懂,到考察起來失分情況卻很嚴重。如:問答題。秦始皇采取的鞏固措施;秦無道的具體表現,在上課期間都與學生一一討論總結,但是還是答不好。(4)由于種種原因本次初一教學九月中下旬才開始,所以課程進度相對較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關注,對學生的練習鞏固以及筆記記錄情況的檢查不夠,而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又不夠,所以導致這次考試失分情況嚴重。
四、今后計劃
本次考試學生成績不甚理想,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努力改進教學。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多關注學生的聽課情況,因為初中生控制能力不是太好,所以要時不時提醒學生聽課。(2)提高學生的學習歷史的興趣。在上課過程中可以穿插歷史故事,這樣使學生對這門課程產生興趣便會主動學習。
(3)多做練習鞏固。以學習指導為主,每次教完一課時便檢查學生練習的完成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