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說“生命的路是從沒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是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辟出來的”;郭小川說“生命像一杯濃酒,不經過三五番提煉,就不會這樣可口”;劉定中則說生命是一場持久的拼搏,像一把鋼刀,要鋒利就得在石上磨;像一捆干柴,要發(fā)光就得撲入熊熊篝火;像一只貝殼,只有經受海濤的沖刺才會光彩奪目。”而張海迪則用自己的人生詮釋了對生命意義的理解。
最近,我在學校的組織下觀看了“英雄圖片展”,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著名殘疾人作家——張海迪。張海迪五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嚴重高位截癱,幾次瀕臨死亡的邊緣。可是20多年來,她學會了4門外語,翻譯了16萬多字的外國著作,獲得了哲學碩士學位,并自學了針灸技術,為群眾治病l萬多人次,作出了巨大貢獻。
命運對張海迪來說是殘酷的,但她沒有在病魔面前屈服,而是以超人的毅力,頑強的拼搏,創(chuàng)造了驚人的奇跡。她被稱為中國的保爾,當代的雷鋒,黨中央曾向全國人民發(fā)出了像張海迪學習的號召。張海迪用自己的生命向世人揭示了一個道理:一個人最可貴的是樂觀向上,永不言敗的精神。它能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坎坷中不斷前進,在逆境中獲得新生。
張海迪是令人可敬的,但想到我們自己,我卻不由地感到慚愧。誰的人生又是一帆風順呢?誰又沒有遭遇過坎坷呢?但是我們選擇的是勇敢地面對,頑強地堅持?還是退縮和放棄?記得六歲時,媽媽為了增加我的藝術修養(yǎng),就讓我學鋼琴。小小的我每天都得坐在高高的琴凳上,反復練琴,枯燥無味,還常常練得手指酸痛。每當樓下傳來小伙伴們快樂的嬉笑聲,呼喊聲,我就恨不得踮起腳尖,溜出家門,和大伙兒一塊兒盡情玩耍。心浮氣躁的我哪里還靜得下心來練琴呢?漸漸地,我對練琴失去了興趣,一坐到琴凳上就愁眉苦臉、哀聲嘆氣,媽媽只好無奈地同意我放棄學琴。
現(xiàn)在,張海迪的事跡讓我懂得了,身處困境,不要輕言放棄,遭遇挫折,必須努力拼搏,在磨礪中走向成功,在逆境中獲得新生!